中国 eSIM 重启推动手机无卡化,政策技术突破,苹果等厂商助力,AI 时代需求激增。
手机 eSIM 卡落地,可能就在今年。
无论是今年 3 月运营商试水 iPhone eSIM 的页面曝光,还是 6 月上海 MWC 上 eSIM 峰会的成功举办,似乎都在预示着我们离中国运营商重启 eSIM 的时间节点不远了。
如果从 GSMA 在 2016 年 6 月宣布发布 eSIM 规范算起,这项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推出至今已经接近 10 年的时间。目前,中国市场已形成完整的 eSIM 产业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环节。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国拥有或许是全球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然而 eSIM 这项技术,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智能手机终端上,始终未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不过,在历经了近十年的政策博弈与市场斡旋之后,eSIM 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发展的曙光,智能手机无卡化的进程,也随之将要向前迈出一大步。
停摆:"政策 + 竞争"的双重博弈
时间节点推回到 2018 年,当时距离 GSMA 在 2016 年发布 eSIM 规范已经过去两年,中国联通率先宣布在中国六个城市开启"一号双终端"试商用,这也是中国运营商首次在大陆市场开启 eSIM 卡业务。
在经历了两年左右的试水期后,2020 年 eSIM 业务在国内市场迎来了一次爆发式的增长。工信部批准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先后在全国开通了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 eSIM 技术应用服务,正式为 eSIM 的规范化发展定下了标准和基调。
但 eSIM 消费者业务在 2023 年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因"业务系统维护升级",暂停受理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 eSIM 卡办理申请。新注册用户无法新注册,已办理用户虽可继续使用,但取消后便无法重新申请。
这无疑给中国大陆市场蓬勃发展的 eSIM 消费者业务以重创。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截至 2023 年底,国内 eSIM 技术累计用户数达 362 万户,其中 2023 年全国 eSIM 技术新增用户就达到了 143 万户。
eSIM 业务在国内进入了长达两年的沉寂期,相关的业务发展也陷入了停滞。eSIM 卡突然被叫停,业内普遍共识是与这项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直接关系。
在 eSIM 推出早期,流程规范和技术上存在一些漏洞。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OTA 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 eSIM 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还有一些用户将 eSIM 卡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使用流量。
但作为一项全球成熟的通信技术和标准,eSIM 业务的停摆,可能还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运营商的博弈。
eSIM 卡是无实体卡的,这种交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商在传统 SIM 卡实体交付中涉及到的制卡、包装、物流和仓储成本,同时 eSIM 卡通过网上实现业务办理这种快速的特性,帮助运营商显著减少了线下业务办理量,降低了线下业务的运营成本。
成本的下降却给运营上带来了更大的负面效应:用户在使用 eSIM 的过程中,变相降低了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联系。
之前,SIM 卡代表了用户和单一运营商的契约关系。用户办理了 SIM 卡,就是和运营商签订了合同,凭卡享受服务。但在 eSIM 技术的加持下,这种契约关系被弱化了。
首先,用户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和运营商的业务绑定,这让换网这件事变得更加方便,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粘性随之下降,也意味着用户更容易流失;
其次,用户原本换卡换套餐需要去线下的营业厅进行实名办理,营业厅可以在线下进行多元业务,包括固网宽带、IPTV、合约机等的推销。
这两个点对于运营商来说,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2019 年 11 月携号转网业务正式启动,担心用户流失的运营商会设下重重障碍,让携号转网变得非常复杂,最大限度地防止用户外流。这种对用户控制权的维护逻辑,同样体现在 eSIM 技术的推广困境中。
重启:"大环境 + 终端厂商"的反向推动
2025 年三大运营商重启 eSIM 业务,被外界看作是在" AI 时代即将来临"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的改变。
中国信通院《eSIM 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2024)》
相比于传统的 SIM 卡,即便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 Nano-SIM 卡,eSIM 卡所需要的内部空间也仅是它的 1/10 不到,这对于 AI 时代新兴的硬件产品,像智能眼镜这样的设备,eSIM 卡的普及会帮助这类产品具备更高的便携性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这种"无卡化联网"的技术实现,会在 AI 时代从根本上颠覆终端在底层连接技术上的逻辑。随着 AI 技术崛起,服务需要无处不在的蜂窝网络支持,eSIM 嵌入终端后可实现"即买即用",成为服务 AI 的必要组件,推动其进入快速增长期。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在 6 月举行的上海 MWC 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时代失网就是失联,AI 时代失网就是失智。"
他认为,eSIM 是强移动性 AI 终端的必选项,如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等。AI 时代,这种对于网络连接的刚需,相比以往任何时间节点都要更加的强烈,这也为运营商重启 eSIM 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支撑。
在目前已经曝光的 iPhone 17 Air 的机模上,是没有 SIM 卡槽的(图片源:Majin Bu)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轻薄化的设计趋势也在推动 eSIM 业务的扩大和普及。今年 9 月,苹果将会推出 iPhone 17 Air 这样一台全新的产品,从目前曝光的机模信息来看,它将会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机身最薄处仅 5.5 毫米,这一突破性设计付出的代价就是取消实体 SIM 卡槽。
苹果一直是 eSIM 技术的推动者,早在 2011 年,苹果公司就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 SIM 卡专利。过去的两年多时间,苹果已经在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出了无卡版的 iPhone 14 并一直沿用至今。
终端厂商的需求在 eSIM 的重启之路上势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智能手机无卡化的趋势不可逆,谁能快速的实现对智能手机 eSIM 的支持,谁就有可能在运营商的消费者竞争中领先对手一个身位。
3 月中国联通曝光的 iPhone eSIM 申请页面
从目前曝光的情况来看,中国联通应该是已经做好了 iPhone eSIM 的接入准备,3 月"偷跑"的 iPhone eSIM 申请页面,基本已经坐实了联通会为 9 月 iPhone 17 Air 的行货化销售铺平最后一公里的技术道路。
中国移动也在积极跟进。根据中国移动客服的描述,中国移动已经逐步开放全国范围 eSIM 业务支撑,正在进行相应系统优化和资源准备。
三大运营商中,动作最慢的是中国电信,因为目前中国电信涉及的天通卫星通信业务,需要基于实体 SIM 卡做鉴权,因此,eSIM 卡推行的进度要晚于其他两家供应商。
其实,在今年之前,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从未涉及 eSIM 手机业务,一方面受到信息安全的政策影响,另一方面智能终端对于无卡化需求不强烈、运营商积极性不高、防止用户外流等因素限制了手机 eSIM 技术的发展。
除了苹果之外,包括华为、OPPO、小米等厂商都有计划在今年或者 2026 上半年推出超薄设计的产品,由 OEM 厂商推动的产品无卡化设计革命,加速了运营商重启 eSIM 业务的进程。
落地:政策、市场、终端等问题亟待解决
eSIM 的重启之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如何对 eSIM 进行管控,将会成为未来 eSIM 在中国大陆推广的关键性问题。
iPad 目前和联通的合作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手机 eSIM 上线后的标准案例被用来广泛推广,即:
只有入网获得工信部认证的行货设备才能激活国内运营商 eSIM 虚拟卡业务,海外版设备不可以使用国内运营商在大陆市场提供的 eSIM 服务;
eSIM 会和定位强制绑定,当网络服务定位为境外时,可以激活境外 eSIM 服务;
实体 SIM 卡和 eSIM 卡将会长期共存。
同时在 eSIM 上线初期,运营商可能会利用"尝鲜期",推出独立的 5G 专属套餐,一方面增加 5G 活跃用户数量,另一方面会强制捆绑用户至合约结束。
以目前中国联通推出的 iPad eSIM 卡数据套餐为例,有包年和包月两种形式:
其中包年套餐以独立套餐形式办理,套内流量有效期长达一年,有效期内套外资费 1 元 /GB。
100 元 / 年:套餐内资源 80GB/ 年
300 元 / 年:套餐内资源 300GB/ 年
500 元 / 年:套餐内资源 500GB/ 年
套餐外资费:日租宝 1 元 1GB 全国流量。
包月套餐以副卡形式办理,套内流量为副卡独享资源,使用完毕后共享主卡内流量。
10 元 / 月:不含流量
30 元 / 月:15 GB/ 月
50 元 / 月:30 GB/ 月
80 元 / 月:50 GB/ 月
套餐外资费:按主卡套餐套外资费执行 ( 特殊产品除外 ) 。
手机实现 eSIM 之后,终端的多样性、产品定价、运营商套餐的合理性等问题,都会成为用户选择 eSIM 的决定性因素。
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无卡化的进程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eSIM 的全球化普及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欧盟已经明确表示将会在 2026 年起逐步淘汰智能手机的实体卡槽。美国的各大主流运营商,也已经在大力推动 eSIM 的普及。
据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至 2025 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 10 亿 eSIM 智能手机连接,2030 年将增长至 69 亿,其中中国将会成为 eSIM 快速增长的新市场。
如今三大运营商重启 eSIM 业务,证明政策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加上技术成熟、AI 时代对于数据连接逻辑的变化,以及整个产业链的积极布局,eSIM 在中国的破冰或许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力创配资-如何用杠杆炒股-配资公司官网网站-五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