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攥着存折的手直哆嗦——养老金涨是涨了,可隔壁老王每月多领300元,自己却只多了90块!” 这场景,成了2025年养老金调整后不少退休老人的心结。眼下,2026年调整的风声再起,但有三类人恐怕依旧只能“望涨兴叹”…
社保只交满15年“及格线”的人,注定是养老金调整链的末端。工龄挂钩调整环节,别人30年工龄每月多拿60元,15年工龄的只能拿30元。更扎心的是,初始养老金基数本就低——15年缴费的退休人员,首月养老金大多卡在1000元出头,哪怕按2%比例调整,实际增额还不够买箱牛奶。
现实骨感:企业职工老李,工龄42年,2025年养老金涨了285元;灵活就业的赵阿姨,工龄15年,只涨了93元。差距背后,“多缴多得”的规则冷冰冰立着。
高龄倾斜调整是块“金砖”,但全国九成地区把这砖头垒在70岁的门槛上。69岁的陈奶奶看着同龄人因多一岁每月多领50元补贴,自己却因“年轻一岁”被拦在门外:“我这岁数不算老?买菜爬五楼都喘!”
地域差异:仅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将高龄门槛降至65岁,但绝大多数省份铁打不动执行70岁标准。更残酷的是,80岁以上群体甚至能拿双倍补贴,年龄成了养老金涨幅的隐形阶梯。
“在吉林退休,拼不过广东扫大街的!”这话虽糙,却戳破区域失衡的痛。北京2025年定额调整每人涨40元,挂钩比例达1.5%;而广西、吉林等地定额仅30元,比例压到1.2%。同样工龄30年、养老金4000元,北京退休多拿142元,吉林只能拿114元——差距从根上就注定了。
政策倾斜的局限:国家虽提出“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但兜底增幅有限。月养老金低于2000元的群体,即便额外补贴55元,实际购买力仍难追平高收入地区。
当82岁抗美援朝老兵因50元高龄补贴泪流满面时,另一头,刚退休的工程师看着8000元养老金“按比例涨240元,扣完自费药实际没多几块钱”。养老金调整的公平性,在工龄、年龄、地域的三重鸿沟里反复拉扯…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养老金调整的“控高补低”,补得进普通人的菜篮子吗?
——好比旱涝保收的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力创配资-如何用杠杆炒股-配资公司官网网站-五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