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庆佳节之际,位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肖像照,按照惯例迎来了更换的新时刻。
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天安门城楼上换上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毛主席画像,取代了原有的图像。
北京市民众在天安门广场汇聚,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正当众人对画家精湛的手艺赞不绝口之际,一个清脆的童声在人群中响起,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的画像上只画了一只耳朵?”
市民们初感不解,随后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画像的耳朵部位,这时他们意识到,画像中的毛主席确实只展示了一只耳朵。
事实上,这并非画家有意省略毛主席的一只耳朵,而是由于所选取的画像角度所致。
当时,这一事件并未激起广泛讨论,大众普遍视其为一件趣事。画中毛主席的形象既栩栩如生,又不失庄重,且流露出亲民的气息,因此并未招致任何非议。
没想到,仅仅三年之后,那幅毛主席画像,因其“缺失一只耳朵”的特点,意外地引发了一阵风波。
【天安门上红旗飘】
事实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京之前,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并非毛主席的肖像,而是蒋介石的画像。
1949年1月上半月,平津战役接近最终阶段,解放军连续击败并消灭了位于张家口、天津、保定等地的国民党军队。
观察到局势已难以挽回,国民党在华北的“剿匪”总司令部指挥官傅作义,采纳了我党的建议,作出了决定,同意与我党进行和平谈判,以实现北平的顺利交接。
22日当天,傅作义带领麾下25万名驻军开始有序撤出北平,并随后接受了人民解放军的审核与整编,转型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一周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驻北平,全面接管城市管理工作,标志着平津战役顺利落幕。
不过,在解放军进驻城市之际,他们惊讶地发现,天安门城楼之上,蒋介石的肖像竟依然悬挂着。
这种情况岂能容忍?
不久之后,蒋介石的肖像从显眼位置移除,随后,解放军方面与知名画家董希文取得联系,委托他为毛主席绘制一幅油画,用以替换原先的肖像。
接到邀请后,董希文心中充满了紧张与兴奋。为确保能及时完成这项重任,他迅速召集了自己的所有学生,共同投入到创作之中。
历经约两周的专注绘制,该油画作品宣告完成,并于当天被安置在天安门大厅的正中位置。
北平和平解放庆典上,北京市民组成队列,行进至天安门广场,以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然而,当时中央政府并未规划长期展示该画像,因此在游行活动结束后,该画像随即被取下。
1949年中期,为缅怀卢沟桥事变发生十二载,中央政府筹划于当年7月7日,在首都北京举办抗日战争十二周年纪念活动。
周总理专门约见了董希文,委托他为毛主席绘制一幅大型油画肖像,计划将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以供活动当天展出使用。
尽管时间紧迫,董希文仍旧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坚定地回应:“明白,周总理,我一定会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陈淑光,作为他的昔日学生,在后来的媒体访谈中提及:“当时,我们全体成员均无创作大型油画的先例,且面临的时间限制极为严苛。尽管如此,我和同伴们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激动。毕竟,这是为毛主席进行肖像绘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几乎连续熬夜,不辞辛劳地投入到工作中。”
董希文及其学生们携手合作,赶在纪念日之前顺利完成了画作。此外,他们还创作了一幅朱德元帅的大幅油画,与毛主席的画像一并展示,供北平市民前来瞻仰。
朱德作为我军的主要领导者,在数十年的革命道路上为党和人民奉献了杰出的成就。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线,引领着军队不断前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朱德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无论是面对艰难困苦还是生死考验,都从未动摇过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朱德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大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中央针对此情况作出决策,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活动上,安排朱德元帅与毛主席的肖像共同展示。
与董希文先前所作的毛主席画像相比,这两幅肖像的尺寸增大了接近五倍,且风格更显庄重。它们受到了北平军民及中央领导层的广泛赞誉。
那个夏天,经过中央的细致讨论,确定了一个计划:在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上,于天安门城楼上展示毛泽东主席的肖像,以此向全球展现毛泽东主席的独特气质。
因此,中央作出决定,要创作一幅全新的肖像画,这幅画最好依据近几个月内毛主席的照片进行创作。
那时,董希文正忙于创作两幅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纪念画作,因此,为国庆庆典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任务,便转由另一位画家周令钊承担。
周令钊在湖南省平江县诞生,与毛主席有着相同的籍贯。彼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一职,与徐悲鸿先生友谊深厚。此外,他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能力还是品格,都极为出众。
于中南海内,周恩来总理亲自会晤了周令钊。他递上了数张照片,对周令钊说:“这些是近几个月来为毛主席拍摄的,表情与形象均适宜,请你从中挑选一张。”
周令钊仔细审阅了这些照片,未发现明显问题,似乎每张都可以选择。然而,反复观察后,他感到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总理,我审视了这些照片,认为它们在整体上质量都不错。然而,部分照片中主席显得过于随性,而另一些则过于拘谨,这使得主席的形象显得不够自然。因此,我认为这些照片都不太适宜作为官方画像使用。
周令钊性格直率,当即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听完之后微微一笑,说:“周令钊这个人,确实有些独到的见解。那我再继续寻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合适的照片。”
次日,周令钊收到了毛主席警卫员提供的一大叠毛主席的照片。这些照片拍摄时间跨度颇大,涵盖了从抗日战争初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影像。
周令钊不敢有丝毫松懈,连续数日废寝忘食地进行挑选,最终确定了一张最为恰当的图片。
这张照片摄于解放战争初期,地点是延安。画面中的毛泽东佩戴着一顶八角帽,身着黑色毛制服。他正与几位革命干部交流,脸上挂着微笑,神态自然,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后,周令钊完成了油画的首个版本,并将其提交给中央进行审核。
中央领导们观赏了那幅油画后,都对周令钊精湛的绘画技艺表示赞叹。画中呈现的毛主席,无论神态还是形象细节,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
当时,北京市的行政首长聂荣臻将军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毛泽东主席在画中的形象,领口微敞,似乎不太合适,建议应将‘风纪扣’系好。”
此提议同样获得了党内其他领导的支持,尽管敞开领口展现了毛主席的洒脱气质,但在开国大典如此正式的场合,将领口系好更能凸显毛主席作为领袖的威严。
接收指导建议后,周令钊随即连夜进行调整,最终在开国大典前夕顺利完成了画作。这幅作品成为了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三幅毛主席画像,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悬挂的毛主席画像。
然而,在项目最终审核阶段,那幅画遭遇了一些“小瑕疵”。
关键在于,周令钊在画像底部增加了醒目的五个字:“服务人民”。
周总理审阅画作后,对周令钊说:“毛主席的一生,是对人民服务精神的最好诠释。主席的无私付出,早已深刻铭记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因此,在画像上添加那五个字,显得有些多余。”
幸运的是,这五个字符位于毛主席所穿的中山装之上,仅需利用中山装本身的颜色将其遮掩即可。
周令钊不辞辛劳,紧急作业,成功去除了那五个字的痕迹,时间已悄然滑至10月1日拂晓,距离开国大典仅剩十数小时。
多年后,周令钊在访谈中谈及往事,对那次紧急任务仍历历在目。他说:“距离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悬挂的时间已不足半天,我内心焦急万分,争分夺秒地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当画笔离手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异常剧烈。”
【毛主席画像的变迁】
以往,天安门上并不常年悬挂毛主席的肖像,仅在国庆、劳动节等重大庆典之日,才会特别安置。
1950年4月之际,中国的大部分区域已实现解放,战争的阴霾逐渐消散。
许多北京市民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将画像中的毛主席形象稍作调整,去掉军帽,以此更好地展现他亲近民众、关爱百姓的一面。
在众多绘画艺术家之中,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辛莽教授表现突出,承担了为毛泽东主席进行肖像绘制的任务。
同年5月1日,辛莽所绘制的毛泽东肖像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该画像中,毛泽东身着绿色军装,身体微微偏向左侧,目光投向东方初升的太阳,象征着新兴的中国正如朝阳一般,渐渐崭露头角,蓬勃发展。
尽管这幅画作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但在展出当日即引起了北京许多观众的异议。他们认为,画中毛主席的目光虽朝向东方,却未顾及观众,这样的意象给人留下了不佳的印象。
因此,在劳动节次日,该画作即被取下,从而创下了毛主席画像悬挂时间最短的记录。
在当年的国庆节,即十月一日,辛莽迅速创作了一幅毛泽东主席正视前方的肖像画。这次的作品终于赢得了北京民众的广泛赞誉,该画像也随后被采用,一直使用至1952年的国庆庆典。
1952年国庆之际,中央计划更新一幅毛泽东主席的画像。经过仔细筛选,从众多知名画家中挑选出张振仕,负责绘制毛泽东在天安门的新肖像。
张振仕是齐白石的直系弟子,自1950年起,他便承担起为中央政府专门绘制毛泽东肖像的任务。
在每次中央对各部门的业绩进行评估时,张振仕常常位居前列,正因如此,他在1952年获得了这一难得的机遇。
张振仕的表现不负众望,他创作的画像在天安门展出后,迅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青睐。
在其绘制的肖像中,毛泽东主席的面容展现出刚强与温和的巧妙结合,双目透露出坚定且深邃的智慧之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主席嘴角勾勒出一抹微妙的上扬,这不仅反映了他对当前局势的认可,也透露出对新中国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
该画像因其卓越品质,被沿用了长达11年之久。
在过去11年里,每逢劳动节与国庆节,张振仕都会创作一幅完全相同的肖像画。这幅画与天安门一同,成为了当时北京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一只耳朵惹出的风波】
1963年迎来了毛泽东同志的七旬寿辰,经过中央多次商议,决定以此为契机,在新的一年展现新风貌。因此,决定在当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替换掉已悬挂十一年的毛主席肖像。
此次肖像绘制任务再度交由张振仕承担,他依据毛主席近期的照片作为蓝本,并有幸多次直接面见毛主席以获取灵感。经过不懈努力,张振仕最终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肖像作品。
五一假期之际,天安门城楼上换上了最新的毛泽东主席肖像画,迅速吸引了众多北京民众的驻足瞻仰。
就在这一天,北京市民注意到,由于拍摄角度的原因,毛主席的画像中仅展现了一只耳朵。
确实,此事并不算什么重要之事,因为画中的毛主席依旧显得亲切友善,而张振仕的绘画技艺也相当精湛。
然而,时隔三年,竟有人再度翻出旧账,利用那幅画对张振仕进行指责。
尽管这些内容纯属虚构,但在那个时代却极具破坏性,张振仕及其几位学生无辜地遭受了不实的指责与伤害。
关键时刻,周总理挺身而出,严厉批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一幅搁置了三年的画作,你们竟试图强行与之关联,这实在是荒谬至极!”
在张总理的庇护之下,张振仕和同学们得以安全脱险。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考量,这幅画作已无法继续保留。
1967年10月1日,一幅新的毛泽东肖像画公开展出,该画作由王国栋负责创作。这幅画像随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画中的毛泽东虽展露些许岁月的痕迹,却更凸显其深厚的睿智与领导者的气质。此画别具一格之处在于:不论身处天安门的哪个方位,抬头仰望此画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毛泽东正凝视着自己。
这幅具有特殊意义的画像一直沿用到现在,每年替换的新版毛主席画像,都是基于1967年的版本进行细微调整后制作而成的。
【结语】
1980年8月底,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意大利的访问团。有记者提出疑问:“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是否会长期保留?”
邓小平同志毫不犹豫,直接回应道:“无疑,我们会长久地保留它。”
至今,天安门城楼的正中仍然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肖像,它静静地注视着这片他曾倾尽全力的国土。
力创配资-如何用杠杆炒股-配资公司官网网站-五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