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听起来挺魔幻的:有个俄罗斯议员提议,说中国该把当年的“瓦良格”(现在的辽宁舰)卖回给他们,最好拆了武器,变民用,去黑海当旗舰。这话听着像是天方夜谭,但它背后,藏着我们国家海军现代化一段鲜为人知、充满波折和巨大付出的硬核历史。
想想看,那艘曾在乌克兰船厂里锈迹斑斑、被苏联解体遗弃的大家伙,是怎么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中国,又如何从一堆废钢烂铁,一步步变成今天这艘能在远海劈波斩浪、舰载机频繁起降的国之重器?这过程可不是简单花钱买船回来修修补补就能办到的,其中的曲折和代价,远超很多人想象。
故事得从上世纪末讲起。那时,这艘按苏联设计能搭载舰载机、排水量六万多吨的巨舰“瓦良格”号,静静地躺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里。它建到大约68%停工,推进系统、作战设备这些关键核心部件全都是空的,完全是个半成品,风吹雨淋,锈迹斑斑。在许多人眼里,它就是一个昂贵又无用的笑话,是个被世界遗忘的废品。
就在这当口,一位名叫徐增平的中国商人出现了。他对外宣称,要在澳门注册公司,买下这艘航母改造成海上旅游项目,有赌场、有酒店那种。这说辞在当时那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尤其是各方势力都在盯着中国海军发展的时候,听起来荒诞不经,但也恰好提供了一个“无害化”、能绕开军事敏感用途的理由。
反正谁会相信一艘烂尾废船真能派上军事用场呢?就是靠着这个听上去有些离谱的由头,他最终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手里拿下了瓦良格号的所有权。
但买下来只是第一步,怎么把这六万吨的庞然大物安全运回中国才是真正的考验。首先是钱,据说徐增平付了定金后就资金链极度紧张。关键时刻,时任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站了出来。他深知购买瓦良格对国家意味着什么,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要动用国有企业的资金去干这件敏感的事,风险巨大,稍有不慎就是踩红线。
邵淳没有犹豫,他想方设法,通过第三方公司拆借资金,以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为购舰计划输血,这才让它得以继续。这个决定后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因此被调查、撤职,蒙受了将近二十年的不白之冤,直到多年后才得以平反。可以说,瓦良格能最终踏上归途,邵淳的这份冒险和牺牲功不可没。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但海上之路更是充满了未知和险情。瓦良格号被拖船牵引着,缓缓驶向黑海,目的地是土耳其掌控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结果不出所料,船队刚到海峡口,就被土耳其方面拦住了。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这船体实在太大了,通过狭窄、繁忙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风险太高,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接着,他们提出了一个天文数字般的条件:要求高达10亿美元的“风险保证金”。这笔钱,根本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凑出来的。
于是,瓦良格号被滞留在了黑海边,这一等,就是漫长的、令人焦急的一年多。直到2001年10月,经过反复艰苦的谈判和多方沟通,土耳其才终于放行,但条件也极其苛刻:必须由一支庞大的拖船编队护送,全程接受严密监控,并签署了各种责任自负的安全协议。
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二十多艘大大小小的拖船小心翼翼地围着这艘锈迹斑斑的巨大船体,像是护送一个脆弱的巨人,缓慢地挪过海峡,场面既壮观又带着一丝无奈。过了黑海,漫长的航程才刚刚开始。它要绕过地中海,穿过印度洋,在大海上漂泊。整整628天,风吹日晒,摇晃前行,这艘曾经的“海上笑柄”终于在2002年3月3日,抵达了中国大连港。
靠岸时,瓦良格号依然是那副样子,一堆巨大的、锈迹斑斑的废钢铁架子。但对中国海军来说,它的到来意义非凡,这标志着我们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平台,一个能从零开始,亲手摸索航母技术、学习航母建造和改造的绝佳机会。
真正的硬仗,是它靠岸后才开始的。2005年,中国海军正式启动了对瓦良格号的改造工程。这不是简单的修船,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脱胎换骨”。这个工程规模空前,调动了全国各地超过8000家工厂参与,说是“工业总动员”毫不夸张。
从舰体结构加固、锈蚀清除,到动力系统、电气设备、作战指挥系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重新设计、重新制造。瓦良格原先的苏联标准钢材,在今天看来强度和耐腐蚀性都已落后,我们硬是自己研发了全新的特种钢材来替换和加固,光是攻克这个材料关就花了三年时间。航母上设备复杂密集,电磁信号互相干扰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攻克了一百多项核心技术。
可以说,整个改造过程,并非照着一套完整的图纸组装,更像是在当年那套不完整的图纸基础上(据说很多关键图纸都没有拿到),硬生生把一艘废船重新“发明”了一遍。
整整七年的艰苦努力,这艘船终于凤凰涅槃。2012年9月25日,它被正式命名为“辽宁舰”,加入中国海军序列。当它以一身崭新的灰色涂装,带着威风凛凛的相控阵雷达和清晰笔直的飞行甲板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谁还能想到它十年前那副锈迹斑斑、形同废铁的样子?
舰造好了,操作它、驾驭它的人也要跟上。辽宁舰的服役,从无到有催生了中国自己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也培养了一批航母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人才。
比如辽宁舰的首任副舰长陆强强,他很早就参与到航母的建设和接装中,不仅对这艘庞大舰艇的“脾气”了如指掌,还在与外国舰船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海上礼仪喊话”方法,这都让外界对这艘神秘的中国航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航母要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上充满了风险和牺牲。2017年11月,辽宁舰在渤海进行夜间着舰训练时,就遭遇了服役以来最惨痛的一次事故。
夜间着舰是航母操作中最危险、最考验技术和心理的科目之一,对飞行员和甲板保障人员要求极高。不幸的是,在一次歼-15降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阻拦索突然断裂。这套设备需要承受巨大的瞬间冲击力,每一次操作前都需要精密调试和检查。事故来得突然,造成了15名官兵牺牲,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和甲板指挥人员。这是血的教训,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损失。
然而,巨大的悲痛没有让前进的脚步停下。那次事故后,辽宁舰的训练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更加重视夜间起降这个科目。技术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改进设备材料。飞行员和甲板保障人员冒着风险,一次次重复演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操作流程。正是靠着这种咬牙坚持、不畏牺牲的精神和不断改进的技术能力,辽宁舰硬是把夜间着舰这个短板补上了。
到了2024年,辽宁舰和随后建成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已经在黄海举行了双航母编队演练,创造了一天内舰载机起降98架次的纪录。这98架次背后,是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改进,更是用15条鲜活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和能力。
回过头再看那个俄罗斯议员的提议,让中国把辽宁舰卖回去当黑海舰队旗舰,甚至要拆掉武器变民用。这听起来简直就像个黑色幽默。
俄罗斯自家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虽然和瓦良格号是血缘相近的姊妹舰,但命运却天壤之别。它从2017年进入船坞维修升级,结果各种状况层出不穷:浮船坞沉了把甲板砸坏,船上不明原因着火,维修进度一拖再拖。直到现在,它还在船厂里趴窝,据说甲板上堆满杂物,锈蚀严重,完全没有按原计划在2024年修好下水的迹象。
反观中国的辽宁舰,从一堆废钢到形成战斗力,走过的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攻坚克难的道路。它上面安装的雷达、武器、拦阻索系统,全部是中国自己研发制造的,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俄罗斯在1992年自己选择了放弃瓦良格号,把它卖给了乌克兰。
现在看到中国把这艘船改造成了强大的航母,自己家的又修不好,就想让中国把耗费了巨大心血、投入无数资源、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的国之重器拱手让人,还要拆掉武器?这无论是从国际法、历史事实,还是从中国为此付出的巨大投入和牺牲来看,都是完全不现实、甚至是有点荒唐的想法。这个提议,与其说是认真想回购,不如说是俄罗斯海军现状尴尬、以及对中国航母发展速度复杂心情的一种体现。
它无意间也再次提醒了我们,今天的辽宁舰,绝不仅仅是一艘船,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中国工业能力的象征,是无数人冒险、牺牲和奋斗凝结而成的民族脊梁。它的故事,远比一个“海上赌场”或者“回购梦”要波澜壮阔得多。
力创配资-如何用杠杆炒股-配资公司官网网站-五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